跳到主要內容

失智症12大風險因子


 作者: 周曉慧 醫師

早年:

1.    較少的教育

孩童時期接受到較高等的教育,與終生接受高等的教育。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風險。接 受教育使整體的認知功能提升,因為腦部可塑性在青少年晚期達到顛峰,因此在早期接受認知的刺激是更重要的。可能的解釋為高認知功能的人,會尋求更多刺激認知功能的活動及教育,因而增加認知功能的能力。另外也發現,中年時期擁有的興趣,例如旅遊、社交、音樂、藝術、運動、閱讀、學習第二外語等,針對老年之後的認知功能維持會有幫助。

中年:

2.    聽力受損

聽力下降與認知功能下降具有相關性,即使未達到聽力受損的標準,每減少10分貝的聽力,認知功能也會隨之下降。另外有一個追蹤19年的研究發現,中年時期的聽力受損,與顳葉、海馬迴及海馬迴的内嗅皮質容量減少具相關性。因此助聽器的使用將是一個保護因子,相較於沒有使用助聽器的人,使用者可減少失智症發生。或許是配戴助聽器之後,可增加認知功能的刺激。

3.    腦部外傷

腦傷通常來自於汽車、機車、腳踏車的車禍;軍事演練、拳擊、騎馬、武器或是跌倒等因素。嚴重的腦傷,會增加腦部tau蛋白的表現,此種蛋白是在失智症患者會發現的一種病理性變化。腦傷發生之後的6個月,為失智症產生的最高風險時期。因此從事任何休閒娛樂活動,或是搭乘交通工具時請好好保護腦部,不要輕易受傷。

4.    高血壓

中年時期開始出現高血壓,與晚年產生失智症具有相關性。在佛萊明後代的研究,經過18年的追蹤,發現中年時期,收縮壓 140 mm Hg會增加1.6倍失智症風險。這或許與減少腦部的容量有關。

5.    過度飲酒

過度飲酒,與腦部改變、認知功能障礙及失智的風險,是眾所周知。在法國一個長達五年,高達三千一百萬人的追蹤紀錄,發現酒精濫用,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女性過度飲酒,增加3.3倍風險)。酒精濫用者,發生失智症的年齡較早(小於65)。在英國一個追蹤23年的研究發現,每周飲酒超過14當量(1當量=酒精10 毫升或是純酒8公克),與右側海馬迴萎縮具相關性。

6.    肥胖

體重過重,的確是全世界的隱憂,有一篇文獻回顧19個觀察性的研究,最常追蹤高達42年,發現35~65歲的人,如果BMI 30(肥胖),失智症的風險的確會是增加的。短期的研究也顯示,減重的確對於記憶力改善有幫助(BMI 25的人減重2公斤以上),至於長期的研究,至今還缺乏。

晚年:

7.    抽菸

抽菸的人,失智症的風險較高,但是也由於抽菸的人,死亡年齡或許會較早,因此可能不到發產出失智症的年齡及死亡,這使抽菸與失智症的關係似乎存在一些爭議。不過,的確是有研究顯示,在老年時期開始戒菸四年以上,接下來觀察的八年時間內,失智症的風險是降低的。關於暴露於二手菸會不會有失智的風險,目前的證據還太少。

8.    憂鬱

憂鬱所造成的認知障礙常被稱為假性失智(pseudodementia,因此如果可以早期偵測憂鬱情緒,早期介入,或許對於認知功能具有可逆性。然而,憂鬱的老年人也比較容易得到失智症。一個統合性的研究,追蹤2-17年,發現單一次的憂鬱症發作,就可能造成失智症的風險。而晚期發的憂鬱症(71-89),與失智症的發生更具有相關性。至於使用憂鬱症的藥物治療,是否可以減緩失智風險,目前尚未有定論。

9.    社交孤立

較少的社交生活,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與社會有較多的接觸,不論是透過社交活動或是社交網絡,都對於晚年生活的認知功能有較佳的影響。日本的研究,將社交接觸分為以下五項: 婚姻狀態、家庭支持、朋友互動、社群團體參與以及對於工作的投入狀態。發現得分與失智症發生具相關性,分數越高,失智症風險越低;分數最高的族群與分數最低的族群, 可減少約46%的失智症風險。

10.   缺乏運動

運動對於失智症是一個保護因子。在中年時期,至少每周進行中度智強度的運動(讓身體出汗),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風險。至於運動介入的研究,是否會減少失智症的發生率?研究發現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於認知功能的改善有幫助,但是也有研究發現長期運動(至少一年),對於失智症發生率,或認知功能改善,無顯著差異。或許研究還存在一些分歧,但是運動還帶來許多對身體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11.   空氣汙染

在動物研究模型中發現,空氣汙染,會加速腦部的退化過程,透過影響腦血管、心血管以及增加類澱粉的沉積。在一篇2020年的系統性回顧文章中,的確發現增加PM2.5的濃度暴露,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而暴露在越嚴重的空污,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需要隨時注意每日的空氣品質,尤其是居住大都市中,有晨跑習慣或早晨出門做運動,如果當日空污狀況嚴重最好別出門,因為運動時肺活量增加,恐怕會吸入更多污染的空氣。

12.   糖尿病

 糖尿病與失智症風險具相關性,糖尿病時間越久,越嚴重,失智症風險增加越多。哪 一種血糖藥可以減緩失智症風險,目前未知。在2017年的一篇考科蘭,分析4篇隨機研究,發現積極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至少小於6.9%),並無法減少認知功能障礙或是失智症的發生。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積極控制血糖,會產生較多的低血糖事件,並且這些研究中所都是使用藥物控制血糖,並沒有加入積極的生活型態介入。因此如果可以增加良好的生活型態,減少精緻醣類攝取,增加運動,這樣的積極控糖,對於失智症或許會有更多的幫助。

 

參考資料

1.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Brayne C, Burns A, Cohen-Mansfield J, Cooper C, Costafreda SG, Dias A, Fox N, Gitlin LN, Howard R, Kales HC, Kivimäki M, Larson EB, Ogunniyi A, Orgeta V, Ritchie K, Rockwood K, Sampson EL, Samus Q, Schneider LS, Selbæk G, Teri L, Mukadam 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 Aug 8;396(10248):413-446.

2.    Areosa Sastre A, Vernooij RW, González-Colaço Harmand M, Martínez G.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7;6(6):CD003804.

留言